励志故事:用一生磨一面镜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4 15: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李白小时候不好好读书,后来在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在大石头上磨,受此激励,好好读书,最终成为空前绝后的大诗人。由此引申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成语。. g8 U  _: _4 `5 C1 K

+ `6 x2 O- E5 b- R. J3 K* t那如果是用一生的时间来磨一面镜子呢?估计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蠢事”,然而,在荷兰,有位刚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却做了这样的事情。
0 f" Y/ C1 H/ p0 U0 ~/ R
+ P; n5 j4 W& p* `2 \# S/ D! g初中毕业后,他在一个小镇里做镇政府的门卫工作。那时,门卫的工作比较清闲,他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养成了打磨镜片的爱好。对此,他专心致志,多年来,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放大倍数比专业技师还要高。9 D  l: G5 v) c' e1 R8 S0 n
5 _1 O0 w' o( ~, g. a: A7 }
他坚持不懈的磨呀磨,这一磨就磨了六十年,也正是磨镜片的爱好让他发现了当时人们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世界——微生物世界。( X" f' @' o2 g+ n- p

- n; f& ^2 d% {1 u% O: j9 j" M他一生制造的放大镜和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镜片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总共磨了400多个透镜,其中有一架简单的凸透镜,放大率竟然达到300倍之多。
/ e3 U0 N+ q+ a, t2 l* f9 V6 a0 R
0 _! o; u4 e9 z* t4 l2 G+ E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也就是他所说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3 K/ A! R! L0 c- I% A7 @# d# g# {" _; [
1677年,他第一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 s: {. V4 ^6 z+ @
; l! A- H. @% o2 c! M1684年,他又准确的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是真实存在的。
) l2 ~2 C& t# d) S, ~, f! ~, i4 }: S1 f1 \
1702年他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他还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是从卵中孵出,并经历幼虫等阶段,而非从啥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生成的。' |) K# r" y/ X" e$ x+ Y; y
5 ]* i& R% |) {# }
他就是科学历史上活了90岁,鼎鼎大名的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 J$ F+ D- M2 u' _6 o) y( O& e
* S1 q. [! c2 `( A8 k# G4 r+ T/ t
对于安东尼﹒列文虎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他呢?" i! W9 m$ f# s# ]  w0 Q4 M2 ~) A
  i1 g; {- L# W; D* z
安东尼·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y van Leeuwenhoek”,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市的一个酿酒工人家庭,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且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0 Z9 u* \( d7 B- n; a6 M

; Y& v, k& z; L6 ]他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 x8 w5 {! l# b" x, D) [

0 x. t5 y2 M$ s# {列文虎克的父亲去世很早,在母亲的抚养下,读了几年书。16岁即外出谋生,过着飘泊苦难的生活。后来返回家乡,才在代尔夫特市政厅当了一位看门人。1 H. _7 l0 k4 z& Z& @9 m) @0 F
- o% ?0 n' E( [0 k' z' V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宽裕,而且接触的人也很多,因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荷兰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许多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也磨制放大镜,并告诉他说:“用放大镜,可以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并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妙极了。”
7 b8 ^, T7 J: Q# T5 `; |7 p
8 l2 L, q1 }+ A  R4 p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列文虎克,默默地想着这个新鲜有趣的问题,越想越产生了兴趣。
' }7 l# j9 ]$ ^7 Q5 _2 ?& W6 k5 z; g  m( ~( b) R/ W2 q
“闲着也没事,我不妨也买一个放大镜来试试。”1 m  r# ~- a: c4 J$ a

/ N% O% L& u+ f/ l+ g5 I+ Z& u- B可是,当他到眼镜店一问,原来价钱却贵得吓人,他只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了。
6 p, X' p" M" _' P8 ~7 u9 A1 c
3 e0 T9 N5 X' Z, n" d% q列文虎克从眼镜店出来,恰好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地磨着。但磨制的方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了。/ ~; D& j# }. {; D6 W0 c
# X* a) n2 D' t, R8 @
“索性我也来磨磨看。”/ @9 o; |! e6 d+ ?' `2 e

- N9 E! ^1 Z- `- Q) M从那时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时间,耐心地磨制起镜片来……
+ ]. h" o  H* D9 B6 V1 \, H5 g# i1 V& @/ K1 Q# y( F
列文虎克除懂荷兰文之外,其他文字一窍不通。尤其一些科学技术的著作都以拉丁文为主,所以,列文虎克没法阅读这些参考资料,他只能自己摸索着。  g9 K8 R* n$ [$ ]
5 p: I6 {( F0 z9 a$ q' x5 ^
列文虎克经过辛勤劳动,终于磨制成了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看东西就方便了。
2 p3 B1 A, Y; d: g4 D  U6 R4 f+ l0 c5 T7 U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他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列文虎克所制作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大,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3 r( s/ _2 N% l, c  M" X5 G. P8 i- o" g$ w9 d9 F1 }
列文虎克有了自己的显微镜后,便十分高兴地察看一切。他把手伸到显微镜旁,只见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块柑桔皮一样,难看极了;他看到蜜蜂腿上的短毛,犹如缝衣针一样地直立着,使人有点害怕。随后,他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7 i' c% v4 o$ B/ M% ]% t) E- g
) O0 _; T- M! C- D: p" [
总之,他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都要仔细观察。可是,当他把身边和周围能够观察的东西都看过之后,便又开始不大满足了。他觉得应该再有一个更大、更好的显微镜。3 x) V5 u) e' x6 c3 _' W- M) ]

) m0 `4 C/ x1 c+ {为此,列文虎克更加认真地磨制透镜。由于经验加上兴趣,使他毅然辞退了公职,并把家中的一间空房改作了自己的实验室。  u: P5 n. q# S

; @% l5 Y$ t$ J7 @- l4 u9 i几年以后,列文虎克所制成的显微镜,不仅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而且也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完美了,以致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D+ X8 D' o8 E) ?: B1 l6 N- w
8 W* ]) I; U- W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保密的,他从不允许任何人参观,总是单独一个人在小屋里耐心地磨制镜片,或观察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他作为自学者,从动物学各科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他把从于草浸泡液中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称之为“微动物。”( p' f, x; f/ j

' O& |3 g/ a; w1 L9 i7 Y但是,列文虎克却对他的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 (1641~1673年)是个例外,因格拉夫既是代尔夫特城里的名医,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他早听人说,列文虎克正在研制什么神秘的眼镜。* q/ \8 T$ ]+ c5 _' B4 U
! R2 N6 i% Y+ K' j; D/ z
一天,格拉夫终于专程前来拜访列文虎克。面对这位知名人士和朋友的来访,他热情地接待了客人,并拿出自己的显微镜请格拉夫观看。不看则已,看着看着倒使格拉夫抬起头来,严肃地说道:' E! p" `' _* z) [/ A) I# c
  K& a8 C2 O; p8 i$ o" b$ T
“亲爱的,这可真是件了不起的创造发明啊!”格拉夫接着又说:5 _* ]9 j& H  M
  g3 v3 D6 I8 z% y9 K
“你知道吗?你的创造发明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你不能再保守秘密了,应该立即把你的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的皇家学会。”- h' s- x, G7 x
$ m8 ?% O3 m) o" K; D
“难道连显微镜也要送去?!”这可是列文虎克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严肃问题——要公开自己的显微镜。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财富。所以,当他听了格拉夫的劝告后,他竟情不自禁地把显微镜收了起来。# Z% Y8 C: n9 x3 G
1 N9 }  Q, ]$ L  R9 w' X3 e7 q" B
“朋友,这种公开不是坏事,谁也不会侵占你的成果,你必须向世界公众表明:你的观察是如此非凡,这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课题。”8 v; y) ^: n, a1 O2 [. W/ A
8 @; r& {6 W8 U& B: B- p2 z9 {- _+ X  }
听了朋友的好心劝告,列文虎克虔诚地点了点头……! J  y/ N+ B4 D. D; H9 ~' P3 }: F

5 ?, {$ m" ?; r  r7 ?3 \* I$ M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用荷兰文书写的、字迹工整的记录,其标题是:《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 N9 B" b. j7 O( G
4 p+ j- h: l' Z6 q( l& c' i
当时,在场的学者们看了标题后,有人开玩笑说:“这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啰唆标题。”“这肯定是一个乡下佬写的。迷信加空想。这里边说不定写了些什么滑稽可笑的事呢!”不过,他们读着读着,却一下被其中的内容牢牢地吸住了——这竟是科学家们毫无所知的神秘事情啊!
0 n& b" D% v7 {# c( V
: G9 Q  v1 R" C: e: r: w7 q列文虎克这样写道:“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 R- }0 K8 f, S9 m7 V1 R0 Y8 N# y9 I, b, ~' U1 s
“好,好,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此时,大家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2 C9 D* h7 w1 ~- I3 o* [8 [3 \7 N5 [/ C9 A1 ~
然而,当他最后向皇家学会担保说:“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一滴水——在其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时,显赫的皇家学会,竟觉得这又是件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了,以致于不得不委托他的两个秘书——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和植物学家格鲁(1641~1721年),为皇家学会弄一个质量最好的显微镜来,以进一步证实列文虎克所报告的事实是否真实。
5 p3 C4 T+ n4 t0 I- K: c8 N
( t7 ?3 G* q% A" G4 m0 ~4 @7 v经过几番周折,列文虎克的科学实验,终于得到了皇家学会的公认。0 o; E6 S# Y) r" j" ^
! k& D9 h5 x- Z4 ]$ C% ^
于是,列文虎克的这份记录被译成了英文,并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这份出自乡下佬之手的研究报告,果真轰动了英国学术界。列文虎克也很快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并对他的成就作出了极高的评价。3 K( B( j/ q7 E0 H9 \, {

  V/ s, }7 @" O1 V; R故事感悟
1 W. O3 R4 l6 N& k0 w$ h4 U
$ i4 y9 \: ]1 S6 q# F  q4 u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底,不懈的努力,总会做出一番成绩的。列文虎克细心地磨着每一个镜片,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I7 l: u- v7 K9 M' Q! e; Z

# \+ T( n  |) @% ?1 g$ v' H4 l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情朝三暮四,现在的人拥有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见到的冲动,说爱就爱,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然而,总是虎头蛇尾,坚持到底的没有几个。
  c, {6 D' a+ _8 J3 O7 L4 e! F5 _
列文虎克的故事还告诉我们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功,细节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
, ^* I& y6 G/ O$ E- b3 {1 h
" ]  E4 R; u( |6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